(轉貼)波羅的海三小國同舟共濟共禦強權 (王崑義、古明章) 壹、前言波 羅的海三小國由北而南包括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立陶宛(Lithuania),這三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第二次 世界大戰期間被蘇聯併吞,直至一九九一年才相繼脫離蘇聯獨立,三國重獲獨立後,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從未加入獨立國協的三國,三國於二○○四年參與歐盟、 北約,二○○七年成為申根公約國,三國幾百年來都飽受俄羅斯的威脅。愛沙尼亞國土面積為四萬五千二百二十七平方公里,但人口僅約一百四十多萬人,三分之二 是愛沙尼亞人,其他多為蘇聯時代移居的俄羅斯人。位於芬蘭下方,緊鄰波羅的海。歷史上曾被德國人、丹麥人、瑞典人、波蘭人和俄國人統治過,至於南方的鄰國 則為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面積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九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三十 結婚西裝多萬人,半數以上是拉脫維亞人,另有超過三成的俄羅斯人,且俄人多數居住在大都市,位於東北歐,西 鄰波羅的海,北方為愛沙尼亞、南方是立陶宛,東方則與俄羅斯、白俄羅斯二國相鄰。首都里加(Riga)位於波羅的海國家中心地帶,瀕臨里加灣,處於歐洲西 部和東部、俄羅斯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交叉點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被稱為「波羅的海跳動的心臟」。  立陶宛面積為六萬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三百五十萬人,面積與人口都是三國之最,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立陶宛人佔八成,一次大戰後脫離帝俄獨 立,一九四○年間又被蘇聯併吞,直至一九九○年三月十一日才脫離前蘇聯。立陶宛少數民族比例低,是完全自由的國家。  愛、拉兩國都實施議會內閣制,獨立初期,議會立法採認需於 景觀設計一九四○年被蘇併吞前定居的人,才取得歷史公民身分,排斥俄羅斯人引發爭議。貳、俄羅斯陰影下的國家安全 要了解波羅的海三國與俄國的恩怨糾葛,根源於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在二次大戰之後,波羅的海三小國遭蘇聯佔領,由於愛沙尼亞等國於二次大戰期間與德國合作,受到強烈報復與攻擊,人民遭流放及大規模屠殺,在一九四○年至 一九五七年間,有三十萬立陶宛人死亡,在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抗蘇人士被遣送到西伯利亞。  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與立陶宛要求俄羅斯承認蘇聯一九四○年是非法佔領,並要求俄羅斯為此道歉並提出賠償。而俄羅斯認為前蘇聯政府軍隊一九四○年進入波羅的 海三小國,不是佔領,而是應當時波羅的海三小國政府請求,進入與德國法西斯軍隊做鬥爭。俄國前總統?術後面膜Z亭說,蘇聯政府一九八九年曾公布了一項決議,譴責了蘇 聯與德國在一九三九年的簽約是史達林的個人決定,違背了蘇聯人民的利益,蒲亭認為,這表明,前蘇聯政府已經為佔領波羅的海三國道歉。儘管波羅的海三國與俄 羅斯間關係密切,但歷史上迫害,使得三國至今仍與俄羅斯關係相當緊張。  爭取獨立最受矚目的事件是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三日,於劃分波羅的海三國為蘇聯勢力範圍的蘇德兩國秘密條約簽訂五十週年之際,波羅的海三國舉行了大規模的群 眾示威,兩百萬波羅的海三國人民手牽手形成跨越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從維爾紐斯到里加、塔林長達六百公里被稱為「波羅的海之路」的人鏈,參加人數 達三國人口的四成。  波海三國於爭取獨立過程中,採用不合作與非暴力的示威,諸如獻花、合唱等等,因此被喻為「歌唱革命」 酒店經紀。蘇軍在打壓獨立運動時,反而被這種非暴力所感動,一 九九一年一月十三日,蘇聯軍隊的坦克開進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荷槍實彈地對付電視台周邊的人牆,十四人因此被殺,造成可怕的生命損失,但這次殺戮也造成蘇 聯士兵的嚴重罪惡感,蘇軍的攻擊因而停止。一九九一年八月蘇共保守派政變,蘇軍拒絕向反抗政變市民開槍,正是同一批軍隊,導致保守派政變失敗,波海三國終 獲獨立。  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的公民權政策,也是與俄國關係不睦的導火線。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獨立初期採用「民族主義」的公民政策,先提出「歷史公民」認定,就是把 一九四○年以後移居的俄羅斯排拒在外,後雖放寬歸化規定,但要求須學會愛沙尼亞語、拉脫維亞語,才能取得公民權與擔任公職,愛沙尼亞並在二○○七年全面實 施愛沙尼亞語的教育,種種「去俄羅斯化」的舉動,引發 酒店經紀俄國的疑慮與不安 。參、集體安全體系與群眾性防衛  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後開始撤軍,但遲至一九九四年八月三十一日,俄羅斯才完全撤出在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境內的十萬大軍。波海三國的假想敵一直 為俄羅斯,建軍與防衛也以抗俄為目標,波羅的海三小國於一九九○年共同成立波羅的海理事會;同時,三國採取聯合建軍原則,以加強三邊軍事合作,實現小國軍 事一體化。  三國共同組成波羅的海維和部隊,以維護該地區之軍事安全。亦在美國、瑞典和丹麥等國協助下建立國防制度和軍隊。波羅的海沿岸包括丹麥、德國、波蘭、愛沙尼 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芬蘭、瑞典等八國,波海三國加入歐盟與北約後,這些國家在軍事安全上更密切的合作。建軍的原則是實現武裝力量現代化,達到北約的水 平,但不裝備重武器,若俄再次入侵三國,將採取游擊戰和地下鬥爭方 租屋網式抵抗。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日,三國在愛沙尼亞舉行一次聯合軍事演習,這是三國防範俄軍威脅,武裝部隊一體化邁出的第一步。三國海軍也於二○○二年在愛沙尼亞港口 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由三國海軍組成的掃雷艦隊、愛沙尼亞海軍潛水員小組、海岸警衛連以及民眾糾察隊參加這次演習。演習的目的是保衛愛沙尼亞港口,即在愛沙 尼亞海岸基地和港口遭到敵人或恐怖分子襲擊時,三國能及時採取聯合軍事行動。  波海三小國自知軍事武力不足以抵抗大國,以群眾性公民防衛結合軍力、民力,充分利用人民的力量保衛國家,群眾性防衛有其自成一套的武力體系、使用方法與策 略,有以下範疇:(一)最溫和的非暴力抗議和遊說:諸如守夜、示威、糾察隊、公開宣傳等;(二)稍具衝突性的不合作運動:如罷工、杯葛、社會放逐和市民違 抗行動等;(三)衝突性最高的是非暴力干預;類似非暴力佔領與 信用貸款攔阻、平行機構的建立、讓行政體系負荷過量等;運用以上方法,期迫使侵略者採取以下措施: (一)改變信仰:讓對手改變自己的觀點,接受行動團體的目標,有如兵法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二)和解:讓對手在未改變觀點下妥協。(三)非暴力的強制作 為:封鎖對手有效行動的能力,最後同意簽署協定;(四)瓦解:藉由群眾性防衛,可使非暴力壓迫效果擴張到一定程度,使對手系統崩潰。透過不合作運動與非暴 力抗爭,使侵略者的行動變得愚蠢與不符成本。  積極性的群眾性防衛,還會和潛在侵略國的政治、社會、經濟團體建立聯繫,建立全面的利益關係,以備發生衝突時,小國可以動員這些團體向其政府施壓,因此三國最成功的戰略就是團結的民心。肆、波海三國戰略政策之影響及評估  波羅的海三國是原蘇聯最小的加盟共和國,研究三國獨立後能否生存和發展,以及如何生存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波 節能燈具羅的海國家區域聯防,可說是小國防衛的 借鏡,因為單一一個小國無法與軍事大國相比,唯有合作才有機會。波羅的海三小國在經濟上參與歐盟、在政治上加入北約,無非借由區域合作與結盟,保衛國家安 全,這是外交戰略的運用,因為三國都不足以對抗俄羅斯,對內而言,三國強化國家認同與尊榮感,因站在被強迫的弱勢國立場上,人民的抵抗意志遠勝於軍事科技 的優勢,在過去波海三小國抵抗蘇聯的歷程顯而易見。  另外加強人民對國家的尊榮感值得學習,群眾性防衛的具體做法是強化國家認同與反抗意志,日前立陶宛國會通過法令,禁止在該國任何地方公開展示共產黨鐮刀斧 頭的旗幟和納粹的象徵。根據這項法令,現在在立陶宛公開展示共產和納粹領袖的圖像都是違法的。這包括帶有共產黨的鐮刀斧頭和納粹黨徽符號的旗幟、標誌和徽 章。這項新法令還禁止納粹和蘇聯的國歌。同樣的愛沙尼亞也決定將納粹黨徽和鐮刀斧頭標誌一同禁止。愛 室內設計沙尼亞二○○七年四月拆除塔林的蘇軍紀念碑,還引起 愛、俄兩國的緊張。至於拉脫維亞則取締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伍、結語  克勞塞維茲曾強調:「戰爭不是愚蠢、熱情的行為,而是被政治目的所控制,所以此目的價值須決定犧牲的大小及持續時間的長短。一旦努力的消耗超過政治目的的 價值,則此目的會被拋棄,和平就會隨之到來。」戰爭的破壞性確實導致軍事力量的遞減使用,因此如何讓潛在敵人不敢輕啟戰事,是小國防衛的最高指導原則。  波羅的海三小國和俄國接壤,能夠抗拒威脅,就在於團結,兵力有限,民力無窮,各國可以學習的就是三國的抵抗意志,過去被蘇聯併吞的慘痛歷史,造就三國人民的愛國心,對國家的認同與同舟共濟精神,是波海三國的最佳防衛武器,足以抵抗任何強權。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小額信貸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v48lvrbh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